數字時代的計量——請關注第23個“世界計量日”

2022年5月20日

是第23個“世界計量日”

今年“世界計量日”的主題為

數字時代的計量

主題宣傳片新鮮出爐

快來一睹為快!

2022年“世界計量日”活動主題宣傳片

2022年5月中旬至8月中旬

市場監管總局將組織開展

2022年“世界計量日”活動

暨“推進計量數字化轉型、服務數字中國建設”

專項行動

具體活動詳情一圖讀懂帶您了解!

5.20

“大數據蘊含著大機遇

驅動著大未來

計量科學數據這座巨大的“寶藏”

正展現出

前所未有的使用價值和發展潛力

中國的計量將賦能更多領域、更多行業

在數字化的大潮中乘風破浪

駛向高質量發展的美好明天!”

2022年5月20日 是第23個“世界計量日” 今年“世界計量日”的主題為 數字時代的計量 主題宣傳片新鮮出爐 …

天然氣計量計價改革加速推進 能量計量成新方式

近年來,我國油氣行業快速發展,社會各方面對深化油氣領域市場化改革的意愿日益強烈,對公平開放的訴求越來越多。

202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在油氣領域管網領域,《意見》指出要推動油氣管網設施互聯互通并向各類市場主體公平開放;在天然氣改革領域,《意見》指出要穩妥推進天然氣市場化改革,加快建立統一的天然氣能量計量計價體系。

天然氣作為用于燃燒的能源,其價值在于其提供的熱量。但是天然氣是一種多組分混合氣體,由于產地來源不同,各組分及含量也存在差異,這使得不同來源的同樣體積和質量的天然氣,其燃燒產生的能量也不同。

當前,中國已是第一大天然氣進口國、第三大天然氣消費國,隨著我國天然氣產量和消費量快速增長,過去粗放的體積計量方式已不能適應我國天然氣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求。

由于不同來源的天然氣存在質量差異,一旦進入管網,也就無法區分氣源,如果用體積計量和計價,必然存在交易方之間的分歧,客觀上抑制了管道互聯互通建設的動力,不利于管網改革和建設?;谝陨显?,國家提出要改革計量和計價方式,以熱值計量和計價,以此來消除上述不利于改革的障礙。

對城市燃氣公司來說,在上中游,應盡快開展現場數據采集分析工作,更好地掌握不同氣源特性,以便更有針對性開展工作;在下游城市燃氣領域,要對接不同的工業用戶、居民用戶熱值需求,以便制定相應的管理辦法、交接協議。

因此,從科學公平計量的角度看,天然氣計量采用能量計量比體積計量更加合理,有利于準確計量、體現公平、減少結算糾紛和天然氣行業的健康發展。

天然氣計量計價改革是我國推進天然氣市場化改革的前提條件,需要一段時間的過渡期和磨合期,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為響應國家建立天然氣能量計量計價體系的號召,目前各大石油和燃氣集團公司正在建立天然氣能量計量重點實驗室以及能量計量示范案例,以迎接天然氣計量計價方式重大變革的浪潮,緊跟天然氣計量計價方式行業變革的時代步伐。在打造國產化能量計量解決方案,推動計量轉型升級方面,儀表企業也在行動。

當前,在高壓管道上,90%以上的計量產品、分析產品來自國外,天信儀表于2020年推出了國產化能量計量解決方案。該方案以TGC在線氣相色譜分析儀為核心,搭載TUS型氣體超聲流量計、TBQM型渦輪流量計及流量計算機等,實現貿易結算公平公正。

目前,我國天然氣計量計價方式改革已拉開大幕。但是我國天然氣能量計量剛剛起步,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仍存在很多不足,相較于國外還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實現天然氣能量計量,仍需要多方努力。

近年來,我國油氣行業快速發展,社會各方面對深化油氣領域市場化改革的意愿日益強烈,對公平開放的訴求越來越多。 2 …

新一代智能電能表-智能物聯電能表的市場空間

根據國家電網的規劃,到2030年,接入SG-eIoT系統的設備數量將達到20億,將是接入設備最大的物聯網生態圈。其中除了大量的傳感設備(如智能電表、溫度傳感等),還需要大量的終端產品用于實現數據采集、邊緣計算和通信服務的需要。這對能源計量儀表企業而言,無疑開放了一個巨大的市場需求缺口,擁有先進技術和行業應用經驗的企業將獲得更多市場份額。

為了支撐能源互聯網和電力物聯網建設,2020年8月,國家電網公司在其電子商務平臺上發布了新一代智能電表相關技術規范,正式定義新一代智能電表為智能物聯表,可配置不同應用場景功能模塊,啟動了智能電能表更新換代產品歷程。

智能物聯表有何不同

智能物聯網電能表是基于IR46設計要求,同時為滿足電網對計量管理方式和建設創新需求而設計的。

IR46“多芯模組化”設計理念,要求計量芯與管理芯相對獨立。同時配備上下行通信模塊以及各類業務應用模塊,各類業務應用模塊靈活配置,實現多種信息的輸入輸出,實現客戶側和配電側計量與感知設備的靈活接入,滿足滿足電能計量、時鐘、費率和時段、電表清零、數據存儲、凍結、事件記錄、通信、信號輸出、顯示、測量及檢測、負荷記錄、費控功能、停電抄表及顯示、報警、安全保護及認證等功能,同時在確保計量功能準確、可靠的前提下為未來所需要拓展的業務需求預留充分的空間。

智能物聯電能表可與其他專業設備協同配合,提供以下:

居民家庭智慧用能

通過配置非介入式負荷辨識模組,采集用戶總進線處的電壓、電流、時間等數據,配合具備隨器計量功能的智能家電、智能插座等新產品,依托大數據算法實現對家電負荷類型狀態分析,為居民家庭提供用能統計分析、家電需求響應、電氣故障預警等增值服務.通過準確識別客戶家中有哪種電器設備在使用,使用的時間有多長時間,為下一步給居民客戶提供家用電器用能賬單做好準備。

電動汽車及分布式能源服務

在分布式能源、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等不斷接入電網,智能物聯網電能表具有的非接入負荷識別、感知設備管理等模塊,可感知高壓高頻干擾,準確感知諧波電流,防范各類風險;通過配置有序充電模組,能夠實現對臺區各能源設施、用能設備和電動汽車實時狀態的采集、感知和控制。智能物聯電能表與臺區管理單元及系統主站共同實現規?;妱悠囉行虺潆姾头植际侥茉吹南{,實現全網的負荷調度,滿足臺區側源網荷儲協同服務的需求,為客戶提供優質用能服務。

社區綜合能源服務

智能物聯電能表不僅能夠實現電氣信息的采集,更能通過增加不同類型的通信模組實現熱、水、氣表的數據采集,實現社區范圍內電、熱、水、氣交互耦合協同控制,在保證社區用能舒適性的前提下,達到最優經濟用能,同時促進社區清潔能源消納。

其他

供電公司員工可通過端子測溫功能提前預知智能物聯電能表發熱等異?,F象,提前消除電表的燒表隱患;此外還可通過諧波電量計量,解決高鐵用電、電信塔用電等可能存在的計量盲區問題。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國網發布《智能物聯電能表通用技術規范》

2021年9月18日,國家電網公司在電子商務平臺(ECP)上正式發布《單相智能物聯電能表通用技術規范》和《三相智能物聯電能表通用技術規范》。通用技術規范內容包括結構、工作環境、基本傳輸特性、電氣安全以及電磁兼容性等技術要求、驗收要求以及供貨、質保、售后服務等要求。

標準規定了智能物聯電能表的規格要求,環境條件,模組化、機械及結構、電源、功能及包裝要求,計量性能、狀態監測、電氣性能、可靠性、擴展模組互換性等方面的技術要求和試驗方法,規定了電能表的檢驗規則和運行質量管理要求。

下載和查詢路徑如下:【國家電網公司電子商務平臺(ECP)】-【采購標準及新技術推廣】-【物資采購標準】。

智能物聯電能表市場空間

2020年,國內招標各類智能物聯電能表合計19,522只,其中A級單相智能物聯電能表和B級三相智能物聯電能表占據了19482只。2021年國內招標各類智能物聯電能表數據合計達到了130,500只,同比增加了近6.7倍。各網省公司招標數據量如下:

電力喵在《2021年中國智能電表及用電信息采集市場分析報告》(點擊查看)中表示:2022年,基于源網荷儲互動的需要,探索低壓用戶負荷資源精細分析及柔性調控,打造以智能物聯電能表為網關的戶內家電通信物聯網,打通低壓側家電負荷參與電網互動通道;通過拓展應用場景,加快推進物聯智能電能表現場規?;瘧?;在重要用戶、重要負荷、可控負荷用戶中,推廣應用物聯電能表。另外,在分布式光伏應用場景中,需要對分布式光伏的電能質量進行監測,因此,配置電能質量監測模組的智能物聯表較為合適。因此,預計2022年智能物聯表會有相當大幅度的增長,其中已經明確會有需求的包括:冀北860只,山西95000只,遼寧41750只,智能物聯網電能表具有廣闊的應用市場。

給產業鏈相關芯片企業帶來的挑戰和機遇

新一代智能電表-智能物聯電能表的出現,對電網終端設備及其核心芯片的技術要求也隨之提高。管理芯片的設置預示著圍繞著智能電網在未來會向著更加智能的方向前行,華為旗下的海思半導體也在智能電表相關芯片上推出了PLC-IoT芯片。此外智能物聯電能表在高性能的情況下提出16年的壽命要求,對實現低功耗與高性能的平衡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更多數據和連接也對系統安全性、可靠性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都給相關芯片企業帶來一些新的挑戰。

而與此同時,相比上一代智能電表,智能物聯電能表招標價格的提升也許對相關芯片企業意味著更多利潤空間。廠家之間競爭也相當激烈,智能電表MCU市場,原先由瑞薩電子、OKI和ST占據的市場空間,現在則被以復旦微為代表的國產公司占據國內統招市場的大部分份額。數據顯示,2015年招標中有120余家企業參與投標,到現在2021年僅剩下80多家。

而在環球表計上半年刊-“特別策劃欄目”,“MCU產品演進帶給表計行業的應用期待”采訪中,復旦微電子表示“表計對MCU的高要求這也可以理解為表計行業有較高的技術門檻?!彼詫τ谙嚓P芯片企業來說,新一代智能電表的出現,也意味著建立更深的“護城河”。

根據國家電網的規劃,到2030年,接入SG-eIoT系統的設備數量將達到20億,將是接入設備最大的物聯網生態圈 …

智能水表成業績增長引擎 智慧水務行業未來可期

導讀:水務行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產業,近年來,“水十條”、“智慧城市”、“節能減排”以及《我國水表行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等政策的出臺為智能水表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機遇。

近年來,隨著技術的不斷提升以及智慧城市、智慧水務的加快演進,智能水表的市場需求快速增長,智能水表替代機械水表成為大勢所趨。

為搶占智能水表新賽道,近年來頭部企業紛紛加大投入、提前布局,以三川智慧為例,公司目前總產能為1500萬臺/年,其中,智能成表產能達300萬臺。一旦市場需求提升,公司可通過柔性生產,將機械水表產能迅速轉化為智能水表產能。

在水表銷售方面,作為國內以水表為主業的上市公司,水表特別是智能水表依然是三川智慧的主要收入來源。據三川智慧最新財報顯示,2021年智能水表銷售共貢獻了5.13億元營收,收入占比高達54.75%,在去年大宗原材料價格飛漲的背景之下依然保持了39.04%的毛利率。

不論是智能水表還是智慧水務業務,都有十分廣闊的成長空間,這就為三川智慧之后的業績增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及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不斷融入傳統行業,國家大力鼓勵智慧城市、“互聯網+”概念,并陸續出臺了《關于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等多項支持政策。供水作為城鄉生活及生產的基礎,也被列入了重點智慧化行業。

在此背景下,水務行業相關的政策利好不斷出臺。2021年下半年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修訂印發《城鎮供水價格管理辦法》和《城鎮供水定價成本監審辦法》,兩大《辦法》的出臺一方面理順了供水行業的價格機制,同時保障了供水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推動行業改造升級。

此外,2021年10月印發的《“十四五”節水型社會建設規劃》中提出城鎮生活節水要大幅降低供水管網漏損,推進居民小區二次供水設施改造和專業化管理等。在眾多政策不斷出臺的形勢下,智能水表是智慧水務的一部份,未來發展值得期待。

隨著國家一戶一表工程、節能減排、新型城鎮化建設、智慧城市、階梯水價、互聯網的應用,水管理部門為方便監測與控制,提高管理效率,節約管理成本,對智能化計量儀表及系統的需求會日益增多。天風證券分析師2020年預計,2022年水表行業合計市場空間151.97億元/年,智能水表空間為104.18億元/年。

當前,水表行業大大小小的公司很多,行業集中度不算高。頭部企業如三川智慧、寧水集團等上市公司,國內市場占有率均在15%左右,未來隨著智能水表銷售的持續放量,有著技術和產品優勢的頭部企業,優勢將愈發凸顯。

文章來源:儀表網

導讀:水務行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產業,近年來,“水十條”、“智慧城市”、“節能減排”以及《我國水表行業“十三 …

我國成功研制系列高準確度寬帶大電流計量儀器

近日,由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計量院”)牽頭承擔的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寬帶大電流測量儀開發與應用”(2016YFF0102400)項目順利通科技部高技術發展研究中心組織的項目綜合績效評價。

光纖寬帶大電流測量儀

寬帶標準電流傳感器及測量分析系統

大電流計量技術在冶金、電力、高端制造、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等領域應用廣泛。由于生產連續運行,設備龐大,拆裝不便,運行環境等特殊條件,現場大電流測量控制和監測設備一般無法到計量實驗室校準,實驗室的計量標準也很難下沉至現場,量值傳遞難以實現。

該項目研制的超大和高頻電流校準裝置,形成了產品化的標準工藝流程和質量體系,為產品的技術就緒度和可靠性提供了支撐保障。項目相關成果通過了第三方測試,測量準確度、線性度、帶寬、噪聲和環境適應性等技術指標實現了與國際先進產品的并跑或局部領跑,并且使我國大電流核心校準和測量能力(CMC)通過了國際同行評審,進入國際計量局等效互認數據庫。

項目編制了一系列國家、行業和地方標準和計量技術規范,培養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和研發人員,幫助了承擔工程化計量儀器儀表企業的發展壯大。

項目研究成果應用于EAST(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ITER(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大科學裝置、電解鋁、高壓直流輸電、電氣設備性能檢測、大型航空航天設備焊接制造、儀器儀表計量檢測等領域,解決了行業用戶關注的產品價格高、核心部件依賴進口,工業用不起或用不了的痛點和難點問題,以及長期未能解決的寬帶大電流在線校準難題,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據悉,該項目自2016年立項,歷時5年,由中國計量院聯合國內10家單位共同攻關。項目基于Faraday磁光、電磁效應,突破了橢圓雙折射傳感光纖、小型化直波導相位調制器關鍵工藝,攻克了寬帶高線性光纖電流傳感,容性誤差補償、組合電磁屏蔽、分布阻抗消振、高頻分流器校準方法、寬頻矢量電量正交積分算法等關鍵技術,成功研制了最大電流450 kA,帶寬高于100 kHz的柔性光纖寬帶大電流測量儀和最大電流2000 A,最高頻率1 MHz的寬帶電磁式電流傳感器及自動測量分析系統,實現了工程化。(文/圖:張欣、黃未)

近日,由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計量院”)牽頭承擔的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寬帶大電流測量儀開 …

新“藍?!笔袌鰜砹?,高端電子測量儀器國產化進程加速

測試測量儀器是用于檢測、測量、觀測、計算各種物理量、物質成分、物性參數等的器具或設備,具有檢測測量、信號傳遞和數據處理等功能,是信息采集、測量、傳輸、控制的基礎,已成為發展工業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基石,是儀器儀表產業中的核心門類之一。

作為現代工業的基礎設備,測試測量儀器主要用于科學研究和產品開發。其下游應用廣泛,涵蓋通訊、半導體、航空航天、汽車電子、醫療電子、消費電子、教育科研等行業。受益于全球經濟的增長、工業技術水平的提升,全球電子測量儀器市場規模保持上升增長勢態,預計2025年全球行業將迎千億市場空間。

縱觀國內市場,我國通用電子測試測量儀器企業發展普遍較晚,且因技術壁壘比較高,能夠在中高端儀器與國外比肩的企業更是寥寥可數。與此同時,由于國際環境的變化,國內市場對中高端通用電子測試測量儀器的國產替代、自主可控需求也日益強烈。

電子測量儀器作為基礎性和戰略性產業,對每個國家的科技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升都具有特殊的地位和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年來,我國對儀器儀表行業進行了更加系統的政策支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設置了“重大科研儀器研制”專項,科技部設立了“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工信部在多項發展政策中引導和支持儀器儀表企業實施企業升級和技術改造。

另外,2022年初,我國科技進步法正式實施,將自主創新作為我國戰略基點,強調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并調動和保護科技人員創新的積極性等多方面的規劃與努力,為新時期科技事業發展和全社會科技進步提供了重要法律保障。

受益于我國政策的大力支持和下游新產業的快速發展,我國電子測量儀器市場在近幾年高速增長,電子測量儀器中國市場占全球市場的比重約三分之一,是全球競爭中最為重要的市場之一。根據Frost&Sullivan《全球和中國電子測量儀器行業獨立市場研究報告》,預計中國電子測量儀器的市場規模將在2025年達到422.88億元。

在供需共振下,國內電子測儀器企業普源精電不斷加快自研產品化進程,迅速搶占全球高端產品藍海市場份額,進一步打開業績增長空間。得益于高端產品銷售增長及直銷/大客戶業務穩定增長,2022年第一季度,普源精電實現營收11,665.62萬元,同比增長26.28%;實現歸屬上市公司凈利潤為427.91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645.58萬元。

隨著5G的商用化、新能源汽車市場占有率的上升、信息通信和工業生產的發展,以及電子信息產業振興規劃等政策方針也將進一步擴大市場需求,為電子測量儀器提供新了藍海市場。與此同時,通用電子測量儀器領域企業加速創新產品迭代升級,市場競爭格局也將進一步加劇。

2022年第一季度,普源精電針對下游客戶高端增量的精密布局,將進一步推進公司高端產品和新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強化在高端市場的競爭力,縮小與國際大企業的差距,更好的融入全球化的競爭格局。

測試測量儀器是用于檢測、測量、觀測、計算各種物理量、物質成分、物性參數等的器具或設備,具有檢測測量、信號傳遞和 …

2022世界計量日主題:數字時代的計量

World Metrology Day: 20 May 2022
Metrology in the Digital Era

Welcome to the 2022 World Metrology Day Resource website. The theme for World Metrology Day 2022 is?Metrology in the Digital Era.

This theme was chosen because digital technology is revolutionizing our community, and is one of the most exciting trends in society today.

Indeed more widely metrology, the science of measurement, plays a central role in scientific discovery and innovation, industrial manufacturing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in protecting the global environment.

World Metrology Day is an annual celebration of the signature of the Metre Convention on 20 May 1875 by representatives of seventeen nations. The Convention set the framework for global collaboration in the science of measurement and in its industrial, commercial and societal applications. The original aim of the Metre Convention – the world-wide uniformity of measurement – remains as important today as it was in 1875.

The World Metrology Day project is realized jointly by the?BIPM?and the?OIML. We hope that you enjoy this site and that your Country or Metrology Organization will join us and participate in this year’s event.

Warm regards,

The WMD Team

Visit the BIPM-OIML Resource Center:

World Metrology Day: 20 May 2022 Metrology in the Digit …

冬奧中的計量,你知道嗎?

2022年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是我國重要歷史節點的重大標志性活動,是展現國家形象、促進國家發展、振奮民族精神的重要契機??萍紛W運的理念貫穿著冬奧的整個進程,其中,計量科學技術起到重要的基礎保障作用。

冬奧會比賽的過程中,時時刻刻需要精確的計量。

體育場館及其設施需要對其溫度、濕度、風速、采光、電磁干擾等進行監控;

賽道的長短、彎道的轉彎角度和坡度、時間的記錄和測量等,都需要準確的計量作為技術保障;

奧運食品安全、興奮劑檢測、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環境監測,都需要標準物質和精準的量傳體系……

tt

圖片來源于網絡

一、溫度的計量

冰壺賽場相比短道速滑或者花樣滑冰賽場的冰面更加平滑,冰壺場地對溫度的要求更加嚴格,需要極其繁復制冰的工序。

tt

冰壺賽場冰面溫度要求零下6℃,賽場冰層溫度將直接影響冰壺與冰的摩擦系數。冰面的溫度、場館的濕度、空氣溫度、比賽場館的形狀都會影響冰面質量。隨著比賽的進行,溫度就會發生變化,制冰師就需要相應地調節冰面的溫度。冰層厚度要控制在5到6厘米之間。

在冬奧冰壺賽場底層冰凍制完成之際,噴灑上層比賽冰層之前,需要鋪設監測賽場冰層溫度的光纖溫度傳感器,光纖的一端接入分布式光纖溫度監測儀,對冰壺賽道的溫度進行空間上和時間上的連續監測,實時感知場地溫度變化,為場地維護提供數據參考。光纖溫度傳感器目前整體鋪設于北京冬(殘)奧會賽場之一“水立方”的冰壺賽道冰體內。

為保證不影響冬奧賽場冰層的凍制進度,同時保證分布式光纖溫度監測儀量值溯源的準確有效,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對分布式光纖溫度監測儀進行了校準,對儀器的溫度示值、示值誤差、最小感溫長度、溫度定位重復性等進行校準,保障精確的測溫和量值傳遞。

二、運動員身體機能監測

運動員的身體機能狀態是科學訓練的基礎,也是決定競技水平發揮的關鍵。要制定科學合理的訓練與競技策略,必須準確、及時地了解運動員的身體機能狀態。

血乳酸是運動中產生的并導致運動能力下降和運動疲勞的重要原因。在訓練時經常測定血乳酸可以了解體內乳酸生成和代謝變化的特點,作為訓練中掌握運動強度的依據和評價運動員無氧代謝和有氧代謝的能力。

為及時獲得運動員身體機能狀態信息,尤其是在現場情況下,上述生化指標的測定大多通過便攜式生化分析檢測設備如便攜式乳酸分析儀等來檢測,這些便攜式生化指標檢測設備結果準確與否直接決定了對運動員身體機能狀態的判斷,從而影響到運動員訓練效果與賽事發揮。然而,這些便攜式生化檢測設備缺少可溯源的標準物質和相關校準技術,造成檢測結果的不準確與不可比,影響到對運動員身體機能狀態的準確判斷,進而影響到運動員的備戰訓練及賽事發揮。

tt

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先后建立起乳酸純度和血乳酸含量同位素稀釋質譜精準計量方法,研制了乳酸純度標準物質和兩個水平的血乳酸標準物質,起草了《便攜式乳酸分析儀校準作業指導書》,填補了相關標準物質的國際國內空白。

tt

成果在國家越野滑雪、冰壺、自由式滑雪障礙追逐等冬奧集訓隊中進行了示范應用,有助于血乳酸檢測結果的量值統一,從而在訓練中精準把握運動員生理狀態,制定出科學合理的訓練及競技策略。

針對冬奧會期間交通樞紐突發公共急救事件潛在風險,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選取北京首都國際機場為試點,制訂了自動體外除顫器(AED)性能檢測方案,完成了首都機場60余臺AED的性能測試及分析。開發了民用機場非專業人員急救培訓教程,并在北京首都機場、大興國際機場開展培訓。編寫了團體標準《中國民用機場航站樓自動體外除顫器設置管理規范》,有助于推動全民公共互助急救意識和能力提升,具有廣泛的社會效益。

tt

 

三、新冠病毒檢測儀器計量

核酸提取儀、PCR儀、生物安全柜和移動檢測方艙組成了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工作的完整體系,若不對其進行計量校準,使用單位將無法確認是否滿足相關要求,后續的核酸檢測工作無法順利進行,嚴重情況下可能出現假陰性,批間差大、工作人員感染和病毒泄露等問題,存在極大隱患。

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核酸計量室先后于2022年1月5日、2022年1月13日和2022年1月16日前往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雁棲湖國際會展中心和首都機場,對總計10臺核酸提取儀、6臺PCR儀、4臺生物安全柜和2輛移動檢測方艙進行計量。

tttt

這些設備專用于參加冬奧會的國外政要和運動員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工作,處于抗疫一線,使用頻繁且樣本處理量大。核酸計量室依據各相關校準規范對其進行計量,主要計量指標包括核酸回收率及重復性、溫度示值誤差及均勻性、樣本示值誤差、高效過濾器完整性等,服務冬奧安全抗疫工作。

由于氣溶膠是新冠肺炎等病毒的重要傳播途徑,環境生物氣溶膠的采集及監測技術保障成為未來生物安全建設的重點之一。通過大流量生物氣溶膠采樣器將幾立方米環境空氣中的新冠病毒快速采集濃縮到幾毫升溶液樣本中,然后通過自動化、全集成、高靈敏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系統進行檢測。

tt

隨著冬奧會的臨近,公共環境(例如場館、機場等人員密集場所)生物氣溶膠的濃度和種屬等情況更是監測的重點。北京市計量檢測科學研究院承接了用于環境新冠病毒檢測設備的檢測評價任務,快速推進該類設備的檢測驗證和相關企業標準的制定,為該類設備的生產、出廠檢測提供統一、規范的標準依據。目前,此類產品已投入到北京冬奧會場館新冠病毒氣溶膠的監測應用中。

四、興奮劑混合溶液標準物質和實驗室能力比對驗證

為解決奧運食品外源性興奮劑安全問題,依據食源性興奮劑監測名單并結合國家相關方法標準,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研制了3種動物源性食品中β-受體激動劑系列混合溶液標準物質,包含9種β-激動劑,不確定度小于3%,提供給北京市食品安全監控與風險評估中心、張家口市食品藥品檢驗中心等冬奧會食源性興奮劑檢測機構使用,減少人為配制混合標準溶液的潛在誤差,保證檢測數據的有效性和準確性。

tt

圍繞高靈敏監控供奧運食品中食源性興奮劑的急需,避免食源性興奮劑引起尿檢陽性,開發了典型食品基體中興奮劑的高靈敏同位素稀釋質譜準確測量方法,β2-激動劑檢出限達到0.05μg/kg,類固醇興奮劑檢出限達到0.5μg/kg,滿足供奧食品興奮劑監控要求。研制豬肉、牛奶中痕量水平沙丁胺醇、睪酮、甲基睪酮等典型興奮劑的基體質量控制樣品200單元,不確定度小于10%。

組織北京市食品安全監控和風險評估中心、河北省食品檢驗研究院、張家口市食品藥品檢驗中心等3家冬奧食品保障實驗室開展實驗室間檢測能力比對和提升活動,保障了興奮劑檢測結果準確可靠。

五、微生物計量助力冬奧食品安全保障

微生物是影響冬奧食品安全保障的重要因素之一,現行國標中食源性微生物檢測方法具有耗時長、精準度低等局限性,無法及時應對突發食品安全事件。

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建立基于免疫熒光流式分析技術的食品微生物快速靈敏檢測方法,經北京冬奧會指定食品承檢機構試用后列為應對食品安全保障的微生物輔助檢驗方法。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系列食品微生物國家有證標準物質,也被用于北京冬奧會指定食品承檢機構的實驗室內部質控和人員考核工作,確保實驗室食品微生物檢測結果準確可靠。

tt

六、可移動差分吸收激光雷達實驗室系統助力冬奧空氣質量監測保障

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和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緊密合作、共同推出的可移動差分吸收激光雷達實驗室系統日前正在進行系統調試,將與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合作開展冬奧會大氣質量監測保障。

tt

這套高精度溫室氣體和大氣污染物遠程探測系統歷經中英雙方6年攻關合作,充分發揮雙方在精密光譜測量、環境監測計量溯源方面的技術優勢,解決了溫室氣體和大氣污染物空間濃度與排放量高精度時空分辨測量的諸多難點問題。

該系統突破了傳統一維單點測量和二維走航測量的限制,首次實現溫室氣體和大氣污染物三維空間演化規律的精準測量。通過實際測量比對,該系統測量能力與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相同裝置系統為同一水平,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系統有三大特點:一是可測量物質種類多,一套系統覆蓋紫外波段和紅外波段兩個光譜范圍,實現溫室氣體、主要氣態污染物等13種物質測量;二是首次實現了開闊空間的排放量現場定量評價能力,使測量結果更精準;三是測量結果具有溯源性,達到“可測量、可報告、可核查”的國際要求。未來將直接服務于國家城市級碳監測,特定空間區域、重點行業企業的碳及大氣污染物排放的精準遠程核查,分散污染源的快速精準鎖定,區域污染傳輸規律的實測評估等諸多科研和技術應用領域,直接支撐溫室氣體和大氣污染物協同治理。

七、扎實開展冬奧計量監管

市場監管總局下發《關于加強計量服務保障2022年冬奧會工作的通知》,要求各有關單位要充分認識加強計量服務、確保冬奧會安全的重要意義,從做好計量技術保障、加大市場計量監管力度等方面,對計量保障工作進行明確,全力以赴確保冬奧會各項工作順利開展。

精確排查,全力保障疫情防控。北京市和河北省市場監管局加大對冬奧會涉及的機場、車站、高速公路等交通樞紐以及比賽場館、奧運村、醫院、商場、超市等公共場所安裝和使用的人體測溫設備、醫院使用的醫療設備的檢查力度,督促使用者提高主體責任意識,落實廠家售后運維或定期校準機制,確保測溫設備計量數據的準確可靠。2021年7月以來共檢定校準各類測溫設備和醫療衛生等其他在用計量器具2.66萬臺件,提供計量技術服務91次,發放宣傳材料3585份。

精細監管,維護市場計量秩序。北京市和河北省市場監管局對集貿市場、商店、超市、加油站等在用強檢計量器具加強監督檢查,嚴厲打擊短斤缺兩、計量作弊違法行為,切實維護好市場計量秩序。張家口市局對數字指示秤、加油機、眼鏡制配企業、國有糧食企業和基層糧庫、定量包裝商品等1472家企業進行了專項檢查。累計辦理行政處罰案件45起,罰款45.3萬元,沒收加油機等計量器具35臺件,為冬奧會、冬殘奧會的順利舉辦營造良好的計量秩序。

2022年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是我國重要歷史節點的重大標志性活動,是展現國家形象、促進國家發展、振奮民族精神的 …

重磅!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一〇三號)簽發,大力推進采購國產儀器

2021年12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決定簽發《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一〇三號)》:
2021年12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二次會議修訂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后稱《科學技術進步法》)。

其中,第九十一條明確:

“對境內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的科技創新產品、服務,在功能、質量等指標能夠滿足政府采購需求的條件下,政府采購應當購買;首次投放市場的,政府采購應當率先購買,不得以商業業績為由予以限制。

政府采購的產品尚待研究開發的,通過訂購方式實施。采購人應當優先采用競爭性方式確定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高等學?;蛘咂髽I進行研究開發,產品研發合格后按約定采購?!?/p>

此外《科學技術進步法》提及科學儀器的還有五處:

01
第四章 · 第四十一條
?
國家鼓勵企業加強原始創新,開展技術合作與交流,增加研究開發和技術創新的投入,自主確立研究開發課題,開展技術創新活動。
國家鼓勵企業對引進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和再創新。
企業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可以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稅前列支并加計扣除,企業科學技術研究開發儀器、設備可以加速折舊。
02
第七章 ·? 第七十七條

 

國家重大戰略區域可以依托區域創新平臺,構建利益分享機制,促進人才、技術、資金等要素自由流動,推動科學儀器設備、科技基礎設施、科學工程和科技信息資源等開放共享,提高科技成果區域轉化效率。

03
第九章 ·? 第九十四條

 

國家根據科學技術進步的需要,按照統籌規劃、突出共享、優化配置、綜合集成、政府主導、多方共建的原則,統籌購置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并開展對以財政性資金為主購置的大型科學儀器、設備的聯合評議工作。
04
第十章 ·? 第一百零二條

 

國務院科學技術行政部門應當會同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建立科學技術研究基地、科學儀器設備等資產和科學技術文獻、科學技術數據、科學技術自然資源、科學技術普及資源等科學技術資源的信息系統和資源庫,及時向社會公布科學技術資源的分布、使用情況。
05
第十一章 ·??第一百一十條

 

違反本法規定,利用財政性資金和國有資本購置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后,不履行大型科學儀器、設備等科學技術資源共享使用義務的,由有關主管部門責令改正,給予警告或者通報批評,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全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

(1993年7月2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通過 2007年12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一次會議第一次修訂 2021年12月24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二次會議第二次修訂)

目錄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基礎研究

第三章 應用研究與成果轉化

第四章 企業科技創新

第五章 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

第六章 科學技術人員

第七章 區域科技創新

第八章 國際科學技術合作

第九章 保障措施

第十章 監督管理

第十一章 法律責任

第十二章 附則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全面促進科學技術進步,發揮科學技術第一生產力、創新第一動力、人才第一資源的作用,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推動科技創新支撐和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堅持中國共產黨對科學技術事業的全面領導。
國家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科技創新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建設科技強國。
第三條 科學技術進步工作應當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維護國家安全和推動人類可持續發展服務。
國家鼓勵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推動應用科學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社會事業,支撐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催生新發展動能,實現高質量發展。
第四條 國家完善高效、協同、開放的國家創新體系,統籌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充分發揮市場配置創新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各類創新主體緊密合作、創新要素有序流動、創新生態持續優化,提升體系化能力和重點突破能力,增強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國家構建和強化以國家實驗室、國家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為重要組成部分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在關鍵領域和重點方向上發揮戰略支撐引領作用和重大原始創新效能,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要。
第五條 國家統籌發展和安全,提高科技安全治理能力,健全預防和化解科技安全風險的制度機制,加強科學技術研究、開發與應用活動的安全管理,支持國家安全領域科技創新,增強科技創新支撐國家安全的能力和水平。
第六條 國家鼓勵科學技術研究開發與高等教育、產業發展相結合,鼓勵學科交叉融合和相互促進。
國家加強跨地區、跨行業和跨領域的科學技術合作,扶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遠地區、欠發達地區的科學技術進步。
國家加強軍用與民用科學技術協調發展,促進軍用與民用科學技術資源、技術開發需求的互通交流和技術雙向轉移,發展軍民兩用技術。
第七條 國家遵循科學技術活動服務國家目標與鼓勵自由探索相結合的原則,超前部署重大基礎研究、有重大產業應用前景的前沿技術研究和社會公益性技術研究,支持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和社會公益性技術研究持續、穩定發展,加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第八條 國家保障開展科學技術研究開發的自由,鼓勵科學探索和技術創新,保護科學技術人員自由探索等合法權益。
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高等學校、企業事業單位和公民有權自主選擇課題,探索未知科學領域,從事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和社會公益性技術研究。
第九條 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應當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獨立思考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維,以及追求真理、崇尚創新、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國家發揮高等學校在科學技術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鼓勵高等學校開展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社會服務,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
第十條 科學技術人員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重要人才力量,應當受到全社會的尊重。
國家堅持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營造符合科技創新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的環境,充分發揮人才第一資源作用。
第十一條 國家營造有利于科技創新的社會環境,鼓勵機關、群團組織、企業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公民參與和支持科學技術進步活動。
全社會都應當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形成崇尚科學的風尚。
第十二條 國家發展科學技術普及事業,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基礎設施和能力建設,提高全體公民特別是青少年的科學文化素質。
科學技術普及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國家建立健全科學技術普及激勵機制,鼓勵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高等學校、企業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科學技術人員等積極參與和支持科學技術普及活動。
第十三條 國家制定和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建立和完善知識產權制度,營造尊重知識產權的社會環境,保護知識產權,激勵自主創新。
企業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科學技術人員應當增強知識產權意識,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知識產權的能力,提高知識產權質量。
第十四條 國家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創新的科學技術評價制度。
科學技術評價應當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以科技創新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根據不同科學技術活動的特點,實行分類評價。
第十五條 國務院領導全國科學技術進步工作,制定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科技創新規劃,確定國家科學技術重大項目、與科學技術密切相關的重大項目。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科技創新規劃應當明確指導方針,發揮戰略導向作用,引導和統籌科技發展布局、資源配置和政策制定。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科學技術進步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保障科學技術進步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協調。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對科學技術進步工作的組織和管理,優化科學技術發展環境,推進科學技術進步。
第十六條 國務院科學技術行政部門負責全國科學技術進步工作的宏觀管理、統籌協調、服務保障和監督實施;國務院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有關的科學技術進步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科學技術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的科學技術進步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有關的科學技術進步工作。
第十七條 國家建立科學技術進步工作協調機制,研究科學技術進步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協調國家科學技術計劃項目的設立及相互銜接,協調科學技術資源配置、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的整合以及科學技術研究開發與高等教育、產業發展相結合等重大事項。
第十八條 每年5月30日為全國科技工作者日。
國家建立和完善科學技術獎勵制度,設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等獎項,對在科學技術進步活動中做出重要貢獻的組織和個人給予獎勵。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國家鼓勵國內外的組織或者個人設立科學技術獎項,對科學技術進步活動中做出貢獻的組織和個人給予獎勵。
第二章 基礎研究
第十九條 國家加強基礎研究能力建設,尊重科學發展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強化項目、人才、基地系統布局,為基礎研究發展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和有力的制度保障。
國家加強規劃和部署,推動基礎研究自由探索和目標導向有機結合,圍繞科學技術前沿、經濟社會發展、國家安全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聚焦重大關鍵技術問題,加強新興和戰略產業等領域基礎研究,提升科學技術的源頭供給能力。
國家鼓勵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高等學校、企業等發揮自身優勢,加強基礎研究,推動原始創新。
第二十條 國家財政建立穩定支持基礎研究的投入機制。
國家鼓勵有條件的地方人民政府結合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合理確定基礎研究財政投入,加強對基礎研究的支持。
國家引導企業加大基礎研究投入,鼓勵社會力量通過捐贈、設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基礎研究,給予財政、金融、稅收等政策支持。
逐步提高基礎研究經費在全社會科學技術研究開發經費總額中的比例,與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建設要求相適應。
第二十一條 國家設立自然科學基金,資助基礎研究,支持人才培養和團隊建設。確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應當堅持宏觀引導、自主申請、平等競爭、同行評審、擇優支持的原則。
有條件的地方人民政府結合本地區經濟社會實際情況和發展需要,可以設立自然科學基金,支持基礎研究。
第二十二條 國家完善學科布局和知識體系建設,推進學科交叉融合,促進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協調發展。
第二十三條 國家加大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力度,強化對基礎研究人才的穩定支持,提高基礎研究人才隊伍質量和水平。
國家建立滿足基礎研究需要的資源配置機制,建立與基礎研究相適應的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營造潛心基礎研究的良好環境,鼓勵和吸引優秀科學技術人員投身基礎研究。
第二十四條 國家強化基礎研究基地建設。
國家完善基礎研究的基礎條件建設,推進開放共享。
第二十五條 國家支持高等學校加強基礎學科建設和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增強基礎研究自主布局能力,推動高等學?;A研究高質量發展。
第三章 應用研究與成果轉化
第二十六條 國家鼓勵以應用研究帶動基礎研究,促進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成果轉化融通發展。
國家完善共性基礎技術供給體系,促進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
第二十七條 國家建立和完善科研攻關協調機制,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國家安全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加強重點領域項目、人才、基地、資金一體化配置,推動產學研緊密合作,推動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
第二十八條 國家完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舉國體制,組織實施體現國家戰略需求的科學技術重大任務,系統布局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科學技術重大項目,超前部署關鍵核心技術研發。
第二十九條 國家加強面向產業發展需求的共性技術平臺和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建設,鼓勵地方圍繞發展需求建設應用研究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
國家鼓勵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高等學校加強共性基礎技術研究,鼓勵以企業為主導,開展面向市場和產業化應用的研究開發活動。
第三十條 國家加強科技成果中試、工程化和產業化開發及應用,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利用財政性資金設立的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和高等學校,應當積極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加強技術轉移機構和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和完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制度。
第三十一條 國家鼓勵企業、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高等學校和其他組織建立優勢互補、分工明確、成果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機制,按照市場機制聯合組建研究開發平臺、技術創新聯盟、創新聯合體等,協同推進研究開發與科技成果轉化,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
第三十二條 利用財政性資金設立的科學技術計劃項目所形成的科技成果,在不損害國家安全、國家利益和重大社會公共利益的前提下,授權項目承擔者依法取得相關知識產權,項目承擔者可以依法自行投資實施轉化、向他人轉讓、聯合他人共同實施轉化、許可他人使用或者作價投資等。
項目承擔者應當依法實施前款規定的知識產權,同時采取保護措施,并就實施和保護情況向項目管理機構提交年度報告;在合理期限內沒有實施且無正當理由的,國家可以無償實施,也可以許可他人有償實施或者無償實施。
項目承擔者依法取得的本條第一款規定的知識產權,為了國家安全、國家利益和重大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國家可以無償實施,也可以許可他人有償實施或者無償實施。
項目承擔者因實施本條第一款規定的知識產權所產生的利益分配,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執行;法律法規沒有規定的,按照約定執行。
第三十三條 國家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推進知識產權歸屬和權益分配機制改革,探索賦予科學技術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者長期使用權制度。
第三十四條 國家鼓勵利用財政性資金設立的科學技術計劃項目所形成的知識產權首先在境內使用。
前款規定的知識產權向境外的組織或者個人轉讓,或者許可境外的組織或者個人獨占實施的,應當經項目管理機構批準;法律、行政法規對批準機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三十五條 國家鼓勵新技術應用,按照包容審慎原則,推動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新模式應用試驗,為新技術、新產品應用創造條件。
第三十六條 國家鼓勵和支持農業科學技術的應用研究,傳播和普及農業科學技術知識,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促進農業科學技術進步,利用農業科學技術引領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措施,支持公益性農業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和農業技術推廣機構進行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研究開發、應用和推廣。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鼓勵和引導農業科學技術服務機構、科技特派員和農村群眾性科學技術組織為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等的發展提供科學技術服務,為農民提供科學技術培訓和指導。
第三十七條 國家推動科學技術研究開發與產品、服務標準制定相結合,科學技術研究開發與產品設計、制造相結合;引導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高等學校、企業和社會組織共同推進國家重大技術創新產品、服務標準的研究、制定和依法采用,參與國際標準制定。
第三十八條 國家培育和發展統一開放、互聯互通、競爭有序的技術市場,鼓勵創辦從事技術評估、技術經紀和創新創業服務等活動的中介服務機構,引導建立社會化、專業化、網絡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技術交易服務體系和創新創業服務體系,推動科技成果的應用和推廣。
技術交易活動應當遵循自愿平等、互利有償和誠實信用的原則。
第四章 企業科技創新
第三十九條 國家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企業同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高等學校緊密合作的技術創新體系,引導和扶持企業技術創新活動,支持企業牽頭國家科技攻關任務,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科研投入、組織科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國家培育具有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科技領軍企業,充分發揮科技領軍企業的創新帶動作用。
第四十條 國家鼓勵企業開展下列活動:
(一)設立內部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
(二)同其他企業或者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高等學校開展合作研究,聯合建立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和平臺,設立科技企業孵化機構和創新創業平臺,或者以委托等方式開展科學技術研究開發;
(三)培養、吸引和使用科學技術人員;
(四)同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高等學校、職業院?;蛘吲嘤枡C構聯合培養專業技術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吸引高等學校畢業生到企業工作;
(五)設立博士后工作站或者流動站;
(六)結合技術創新和職工技能培訓,開展科學技術普及活動,設立向公眾開放的普及科學技術的場館或者設施。
第四十一條 國家鼓勵企業加強原始創新,開展技術合作與交流,增加研究開發和技術創新的投入,自主確立研究開發課題,開展技術創新活動。
國家鼓勵企業對引進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和再創新。
企業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可以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稅前列支并加計扣除,企業科學技術研究開發儀器、設備可以加速折舊。
第四十二條 國家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建立健全促進科技創新的機制,支持符合條件的科技型企業利用資本市場推動自身發展。
國家加強引導和政策扶持,多渠道拓寬創業投資資金來源,對企業的創業發展給予支持。
國家完善科技型企業上市融資制度,暢通科技型企業國內上市融資渠道,發揮資本市場服務科技創新的融資功能。
第四十三條 下列企業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享受稅收優惠:
(一)從事高新技術產品研究開發、生產的企業;
(二)科技型中小企業;
(三)投資初創科技型企業的創業投資企業;
(四)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與科學技術進步有關的其他企業。
第四十四條 國家對公共研究開發平臺和科學技術中介、創新創業服務機構的建設和運營給予支持。
公共研究開發平臺和科學技術中介、創新創業服務機構應當為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提供服務。
第四十五條 國家保護企業研究開發所取得的知識產權。企業應當不斷提高知識產權質量和效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
第四十六條 國有企業應當建立健全有利于技術創新的研究開發投入制度、分配制度和考核評價制度,完善激勵約束機制。
國有企業負責人對企業的技術進步負責。對國有企業負責人的業績考核,應當將企業的創新投入、創新能力建設、創新成效等情況納入考核范圍。
第四十七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推動企業技術進步。
國務院有關部門和省級人民政府應當通過制定產業、財政、金融、能源、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等政策,引導、促使企業研究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進行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淘汰技術落后的設備、工藝,停止生產技術落后的產品。
第五章 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
第四十八條 國家統籌規劃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布局,建立和完善科學技術研究開發體系。
國家在事關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科技創新領域建設國家實驗室,建立健全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全國重點實驗室為支撐的實驗室體系,完善穩定支持機制。
利用財政性資金設立的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應當堅持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提供公共科技供給和應急科技支撐。
第四十九條 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有權依法設立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境外的組織或者個人可以在中國境內依法獨立設立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也可以與中國境內的組織或者個人聯合設立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
從事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性技術研究的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可以利用財政性資金設立。利用財政性資金設立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應當優化配置,防止重復設置。
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高等學??梢栽O立博士后流動站或者工作站??茖W技術研究開發機構可以依法在國外設立分支機構。
第五十條 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享有下列權利:
(一)依法組織或者參加學術活動;
(二)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自主確定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方向和項目,自主決定經費使用、機構設置、績效考核及薪酬分配、職稱評審、科技成果轉化及收益分配、崗位設置、人員聘用及合理流動等內部管理事務;
(三)與其他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高等學校和企業聯合開展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技術咨詢、技術服務等活動;
(四)獲得社會捐贈和資助;
(五)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權利。
第五十一條 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應當依法制定章程,按照章程規定的職能定位和業務范圍開展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活動;加強科研作風學風建設,建立和完善科研誠信、科技倫理管理制度,遵守科學研究活動管理規范;不得組織、參加、支持迷信活動。
利用財政性資金設立的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開展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活動,應當為國家目標和社會公共利益服務;有條件的,應當向公眾開放普及科學技術的場館或者設施,組織開展科學技術普及活動。
第五十二條 利用財政性資金設立的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應當建立職責明確、評價科學、開放有序、管理規范的現代院所制度,實行院長或者所長負責制,建立科學技術委員會咨詢制和職工代表大會監督制等制度,并吸收外部專家參與管理、接受社會監督;院長或者所長的聘用引入競爭機制。
第五十三條 國家完善利用財政性資金設立的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的評估制度,評估結果作為機構設立、支持、調整、終止的依據。
第五十四條 利用財政性資金設立的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應當建立健全科學技術資源開放共享機制,促進科學技術資源的有效利用。
國家鼓勵社會力量設立的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在合理范圍內實行科學技術資源開放共享。
第五十五條 國家鼓勵企業和其他社會力量自行創辦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保障其合法權益。
社會力量設立的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有權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平等競爭和參與實施利用財政性資金設立的科學技術計劃項目。
國家完善對社會力量設立的非營利性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稅收優惠制度。
第五十六條 國家支持發展新型研究開發機構等新型創新主體,完善投入主體多元化、管理制度現代化、運行機制市場化、用人機制靈活化的發展模式,引導新型創新主體聚焦科學研究、技術創新和研發服務。
第六章 科學技術人員
第五十七條 國家營造尊重人才、愛護人才的社會環境,公正平等、競爭擇優的制度環境,待遇適當、保障有力的生活環境,為科學技術人員潛心科研創造良好條件。
國家采取多種措施,提高科學技術人員的社會地位,培養和造就專門的科學技術人才,保障科學技術人員投入科技創新和研究開發活動,充分發揮科學技術人員的作用。禁止以任何方式和手段不公正對待科學技術人員及其科技成果。
第五十八條 國家加快戰略人才力量建設,優化科學技術人才隊伍結構,完善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等創新人才和團隊的培養、發現、引進、使用、評價機制,實施人才梯隊、科研條件、管理機制等配套政策。
第五十九條 國家完善創新人才教育培養機制,在基礎教育中加強科學興趣培養,在職業教育中加強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強化高等教育資源配置與科學技術領域創新人才培養的結合,加強完善戰略性科學技術人才儲備。
第六十條 各級人民政府、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應當采取措施,完善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優化收入結構,建立工資穩定增長機制,提高科學技術人員的工資水平;對有突出貢獻的科學技術人員給予優厚待遇和榮譽激勵。
利用財政性資金設立的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和高等學校的科學技術人員,在履行崗位職責、完成本職工作、不發生利益沖突的前提下,經所在單位同意,可以從事兼職工作獲得合法收入。技術開發、技術咨詢、技術服務等活動的獎酬金提取,按照科技成果轉化有關規定執行。
國家鼓勵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高等學校、企業等采取股權、期權、分紅等方式激勵科學技術人員。
第六十一條 各級人民政府和企業事業單位應當保障科學技術人員接受繼續教育的權利,并為科學技術人員的合理、暢通、有序流動創造環境和條件,發揮其專長。
第六十二條 科學技術人員可以根據其學術水平和業務能力選擇工作單位、競聘相應的崗位,取得相應的職務或者職稱。
科學技術人員應當信守工作承諾,履行崗位責任,完成職務或者職稱相應工作。
第六十三條 國家實行科學技術人員分類評價制度,對從事不同科學技術活動的人員實行不同的評價標準和方式,突出創新價值、能力、貢獻導向,合理確定薪酬待遇、配置學術資源、設置評價周期,形成有利于科學技術人員潛心研究和創新的人才評價體系,激發科學技術人員創新活力。
第六十四條 科學技術行政等有關部門和企業事業單位應當完善科學技術人員管理制度,增強服務意識和保障能力,簡化管理流程,避免重復性檢查和評估,減輕科學技術人員項目申報、材料報送、經費報銷等方面的負擔,保障科學技術人員科研時間。
第六十五條 科學技術人員在艱苦、邊遠地區或者惡劣、危險環境中工作,所在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補貼,提供其崗位或者工作場所應有的職業健康衛生保護和安全保障,為其接受繼續教育、業務培訓等提供便利條件。
第六十六條 青年科學技術人員、少數民族科學技術人員、女性科學技術人員等在競聘專業技術職務、參與科學技術評價、承擔科學技術研究開發項目、接受繼續教育等方面享有平等權利。鼓勵老年科學技術人員在科學技術進步中發揮積極作用。
各級人民政府和企業事業單位應當為青年科學技術人員成長創造環境和條件,鼓勵青年科學技術人員在科技領域勇于探索、敢于嘗試,充分發揮青年科學技術人員的作用。發現、培養和使用青年科學技術人員的情況,應當作為評價科學技術進步工作的重要內容。
各級人民政府和企業事業單位應當完善女性科學技術人員培養、評價和激勵機制,關心孕哺期女性科學技術人員,鼓勵和支持女性科學技術人員在科學技術進步中發揮更大作用。
第六十七條 科學技術人員應當大力弘揚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科學家精神,堅守工匠精神,在各類科學技術活動中遵守學術和倫理規范,恪守職業道德,誠實守信;不得在科學技術活動中弄虛作假,不得參加、支持迷信活動。
第六十八條 國家鼓勵科學技術人員自由探索、勇于承擔風險,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原始記錄等能夠證明承擔探索性強、風險高的科學技術研究開發項目的科學技術人員已經履行了勤勉盡責義務仍不能完成該項目的,予以免責。
第六十九條 科研誠信記錄作為對科學技術人員聘任專業技術職務或者職稱、審批科學技術人員申請科學技術研究開發項目、授予科學技術獎勵等的重要依據。
第七十條 科學技術人員有依法創辦或者參加科學技術社會團體的權利。
科學技術協會和科學技術社會團體按照章程在促進學術交流、推進學科建設、推動科技創新、開展科學技術普及活動、培養專門人才、開展咨詢服務、加強科學技術人員自律和維護科學技術人員合法權益等方面發揮作用。
科學技術協會和科學技術社會團體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
第七章 區域科技創新
第七十一條 國家統籌科學技術資源區域空間布局,推動中央科學技術資源與地方發展需求緊密銜接,采取多種方式支持區域科技創新。
第七十二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支持科學技術研究和應用,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創造條件,為推動區域創新發展提供良好的創新環境。
第七十三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制定的與產業發展相關的科學技術計劃,應當體現產業發展的需求。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確定科學技術計劃項目,應當鼓勵企業平等競爭和參與實施;對符合產業發展需求、具有明確市場應用前景的項目,應當鼓勵企業聯合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高等學校共同實施。
地方重大科學技術計劃實施應當與國家科學技術重大任務部署相銜接。
第七十四條 國務院可以根據需要批準建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等科技園區,并對科技園區的建設、發展給予引導和扶持,使其形成特色和優勢,發揮集聚和示范帶動效應。
第七十五條 國家鼓勵有條件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據國家發展戰略和地方發展需要,建設重大科技創新基地與平臺,培育創新創業載體,打造區域科技創新高地。
國家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科學中心,發揮輻射帶動、深化創新改革和參與全球科技合作作用。
第七十六條 國家建立區域科技創新合作機制和協同互助機制,鼓勵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開展跨區域創新合作,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
第七十七條 國家重大戰略區域可以依托區域創新平臺,構建利益分享機制,促進人才、技術、資金等要素自由流動,推動科學儀器設備、科技基礎設施、科學工程和科技信息資源等開放共享,提高科技成果區域轉化效率。
第七十八條 國家鼓勵地方積極探索區域科技創新模式,尊重區域科技創新集聚規律,因地制宜選擇具有區域特色的科技創新發展路徑。
第八章 國際科學技術合作
第七十九條 國家促進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學技術合作與交流,支撐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第八十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發展同外國政府、國際組織之間的科學技術合作與交流。
國家鼓勵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社會團體、企業和科學技術人員等各類創新主體開展國際科學技術合作與交流,積極參與科學研究活動,促進國際科學技術資源開放流動,形成高水平的科技開放合作格局,推動世界科學技術進步。
第八十一條 國家鼓勵企業事業單位、社會組織通過多種途徑建設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平臺,提供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服務。
鼓勵企業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科學技術人員參與和發起國際科學技術組織,增進國際科學技術合作與交流。
第八十二條 國家采取多種方式支持國內外優秀科學技術人才合作研發,應對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探索科學前沿。
國家支持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高等學校、企業和科學技術人員積極參與和發起組織實施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
國家完善國際科學技術研究合作中的知識產權保護與科技倫理、安全審查機制。
第八十三條 國家擴大科學技術計劃對外開放合作,鼓勵在華外資企業、外籍科學技術人員等承擔和參與科學技術計劃項目,完善境外科學技術人員參與國家科學技術計劃項目的機制。
第八十四條 國家完善相關社會服務和保障措施,鼓勵在國外工作的科學技術人員回國,吸引外籍科學技術人員到中國從事科學技術研究開發工作。
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及其他科學技術組織可以根據發展需要,聘用境外科學技術人員。利用財政性資金設立的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高等學校聘用境外科學技術人員從事科學技術研究開發工作的,應當為其工作和生活提供方便。
外籍杰出科學技術人員到中國從事科學技術研究開發工作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可以優先獲得在華永久居留權或者取得中國國籍。
第九章 保障措施
第八十五條 國家加大財政性資金投入,并制定產業、金融、稅收、政府采購等政策,鼓勵、引導社會資金投入,推動全社會科學技術研究開發經費持續穩定增長。
第八十六條 國家逐步提高科學技術經費投入的總體水平;國家財政用于科學技術經費的增長幅度,應當高于國家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全社會科學技術研究開發經費應當占國內生產總值適當的比例,并逐步提高。
第八十七條 財政性科學技術資金應當主要用于下列事項的投入:
(一)科學技術基礎條件與設施建設;
(二)基礎研究和前沿交叉學科研究;
(三)對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具有戰略性、基礎性、前瞻性作用的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性技術研究和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研究;
(四)重大共性關鍵技術應用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示范;
(五)關系生態環境和人民生命健康的科學技術研究開發和成果的應用、推廣;
(六)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研究開發和農業科技成果的應用、推廣;
(七)科學技術人員的培養、吸引和使用;
(八)科學技術普及。
對利用財政性資金設立的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國家在經費、實驗手段等方面給予支持。
第八十八條 設立國家科學技術計劃,應當按照國家需求,聚焦國家重大戰略任務,遵循科學研究、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規律。
國家建立科學技術計劃協調機制和績效評估制度,加強專業化管理。
第八十九條 國家設立基金,資助中小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
國家在必要時可以設立支持基礎研究、社會公益性技術研究、國際聯合研究等方面的其他非營利性基金,資助科學技術進步活動。
第九十條 從事下列活動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享受稅收優惠:
(一)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許可、技術咨詢、技術服務;
(二)進口國內不能生產或者性能不能滿足需要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或者科學技術普及的用品;
(三)為實施國家重大科學技術專項、國家科學技術計劃重大項目,進口國內不能生產的關鍵設備、原材料或者零部件;
(四)科學技術普及場館、基地等開展面向公眾開放的科學技術普及活動;
(五)捐贈資助開展科學技術活動;
(六)法律、國家有關規定規定的其他科學研究、技術開發與科學技術應用活動。
第九十一條 對境內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的科技創新產品、服務,在功能、質量等指標能夠滿足政府采購需求的條件下,政府采購應當購買;首次投放市場的,政府采購應當率先購買,不得以商業業績為由予以限制。
政府采購的產品尚待研究開發的,通過訂購方式實施。采購人應當優先采用競爭性方式確定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高等學?;蛘咂髽I進行研究開發,產品研發合格后按約定采購。
第九十二條 國家鼓勵金融機構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業務,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在信貸、投資等方面支持科學技術應用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鼓勵保險機構根據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需要開發保險品種,促進新技術應用。
第九十三條 國家遵循統籌規劃、優化配置的原則,整合和設置國家科學技術研究實驗基地。
國家鼓勵設置綜合性科學技術實驗服務單位,為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高等學校、企業和科學技術人員提供或者委托他人提供科學技術實驗服務。
第九十四條 國家根據科學技術進步的需要,按照統籌規劃、突出共享、優化配置、綜合集成、政府主導、多方共建的原則,統籌購置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并開展對以財政性資金為主購置的大型科學儀器、設備的聯合評議工作。
第九十五條 國家加強學術期刊建設,完善科研論文和科學技術信息交流機制,推動開放科學的發展,促進科學技術交流和傳播。
第九十六條 國家鼓勵國內外的組織或者個人捐贈財產、設立科學技術基金,資助科學技術研究開發和科學技術普及。
第九十七條 利用財政性資金設立的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高等學校和企業,在推進科技管理改革、開展科學技術研究開發、實施科技成果轉化活動過程中,相關負責人銳意創新探索,出現決策失誤、偏差,但盡到合理注意義務和監督管理職責,未牟取非法利益的,免除其決策責任。
第十章 監督管理
第九十八條 國家加強科技法治化建設和科研作風學風建設,建立和完善科研誠信制度和科技監督體系,健全科技倫理治理體制,營造良好科技創新環境。
第九十九條 國家完善科學技術決策的規則和程序,建立規范的咨詢和決策機制,推進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和法治化。
國家改革完善重大科學技術決策咨詢制度。制定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和重大政策,確定科學技術重大項目、與科學技術密切相關的重大項目,應當充分聽取科學技術人員的意見,發揮智庫作用,擴大公眾參與,開展科學評估,實行科學決策。
第一百條 國家加強財政性科學技術資金績效管理,提高資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財政性科學技術資金的管理和使用情況,應當接受審計機關、財政部門的監督檢查。
科學技術行政等有關部門應當加強對利用財政性資金設立的科學技術計劃實施情況的監督,強化科研項目資金協調、評估、監管。
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虛報、冒領、貪污、挪用、截留財政性科學技術資金。
第一百零一條 國家建立科學技術計劃項目分類管理機制,強化對項目實效的考核評價。利用財政性資金設立的科學技術計劃項目,應當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需求導向進行立項,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擇優確定項目承擔者。
國家建立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建立評審專家庫,健全科學技術計劃項目的專家評審制度和評審專家的遴選、回避、保密、問責制度。
第一百零二條 國務院科學技術行政部門應當會同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建立科學技術研究基地、科學儀器設備等資產和科學技術文獻、科學技術數據、科學技術自然資源、科學技術普及資源等科學技術資源的信息系統和資源庫,及時向社會公布科學技術資源的分布、使用情況。
科學技術資源的管理單位應當向社會公布所管理的科學技術資源的共享使用制度和使用情況,并根據使用制度安排使用;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保密的,依照其規定。
科學技術資源的管理單位不得侵犯科學技術資源使用者的知識產權,并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確定收費標準。管理單位和使用者之間的其他權利義務關系由雙方約定。
第一百零三條 國家建立科技倫理委員會,完善科技倫理制度規范,加強科技倫理教育和研究,健全審查、評估、監管體系。
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高等學校、企業事業單位等應當履行科技倫理管理主體責任,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建立健全科技倫理審查機制,對科學技術活動開展科技倫理審查。
第一百零四條 國家加強科研誠信建設,建立科學技術項目誠信檔案及科研誠信管理信息系統,堅持預防與懲治并舉、自律與監督并重,完善對失信行為的預防、調查、處理機制。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和相關行業主管部門采取各種措施加強科研誠信建設,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應當履行科研誠信管理的主體責任。
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虛構、偽造科研成果,不得發布、傳播虛假科研成果,不得從事學術論文及其實驗研究數據、科學技術計劃項目申報驗收材料等的買賣、代寫、代投服務。
第一百零五條 國家建立健全科學技術統計調查制度和國家創新調查制度,掌握國家科學技術活動基本情況,監測和評價國家創新能力。
國家建立健全科技報告制度,財政性資金資助的科學技術計劃項目的承擔者應當按照規定及時提交報告。
第一百零六條 國家實行科學技術保密制度,加強科學技術保密能力建設,保護涉及國家安全和利益的科學技術秘密。
國家依法實行重要的生物種質資源、遺傳資源、數據資源等科學技術資源和關鍵核心技術出境管理制度。
第一百零七條 禁止危害國家安全、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危害人體健康、違背科研誠信和科技倫理的科學技術研究開發和應用活動。
從事科學技術活動,應當遵守科學技術活動管理規范。對嚴重違反科學技術活動管理規范的組織和個人,由科學技術行政等有關部門記入科研誠信嚴重失信行為數據庫。
第十一章 法律責任
第一百零八條 違反本法規定,科學技術行政等有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以及其他依法履行公職的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第一百零九條 違反本法規定,濫用職權阻撓、限制、壓制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活動,或者利用職權打壓、排擠、刁難科學技術人員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第一百一十條 違反本法規定,虛報、冒領、貪污、挪用、截留用于科學技術進步的財政性資金或者社會捐贈資金的,由有關主管部門責令改正,追回有關財政性資金,責令退還捐贈資金,給予警告或者通報批評,并可以暫停撥款,終止或者撤銷相關科學技術活動;情節嚴重的,依法處以罰款,禁止一定期限內承擔或者參與財政性資金支持的科學技術活動;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罰和處分。
第一百一十一條 違反本法規定,利用財政性資金和國有資本購置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后,不履行大型科學儀器、設備等科學技術資源共享使用義務的,由有關主管部門責令改正,給予警告或者通報批評,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第一百一十二條 違反本法規定,進行危害國家安全、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危害人體健康、違背科研誠信和科技倫理的科學技術研究開發和應用活動的,由科學技術人員所在單位或者有關主管部門責令改正;獲得用于科學技術進步的財政性資金或者有違法所得的,由有關主管部門終止或者撤銷相關科學技術活動,追回財政性資金,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由有關主管部門向社會公布其違法行為,依法給予行政處罰和處分,禁止一定期限內承擔或者參與財政性資金支持的科學技術活動、申請相關科學技術活動行政許可;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罰和處分。
違反本法規定,虛構、偽造科研成果,發布、傳播虛假科研成果,或者從事學術論文及其實驗研究數據、科學技術計劃項目申報驗收材料等的買賣、代寫、代投服務的,由有關主管部門給予警告或者通報批評,處以罰款;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吊銷許可證件。
第一百一十三條 違反本法規定,從事科學技術活動違反科學技術活動管理規范的,由有關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并可以追回有關財政性資金,給予警告或者通報批評,暫停撥款、終止或者撤銷相關財政性資金支持的科學技術活動;情節嚴重的,禁止一定期限內承擔或者參與財政性資金支持的科學技術活動,取消一定期限內財政性資金支持的科學技術活動管理資格;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第一百一十四條 違反本法規定,騙取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的,由主管部門依法撤銷獎勵,追回獎章、證書和獎金等,并依法給予處分。
違反本法規定,提名單位或者個人提供虛假數據、材料,協助他人騙取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的,由主管部門給予通報批評;情節嚴重的,暫?;蛘呷∠涮崦Y格,并依法給予處分。
第一百一十五條 違反本法規定的行為,本法未作行政處罰規定,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造成財產損失或者其他損害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十二章 附則
第一百一十六條 涉及國防科學技術進步的其他有關事項,由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規定。
第一百一十七條 本法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2021年12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決定簽發《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 …

專家視點:物聯網設備安全對未來的影響

導讀:2021年,市場研究機 IoT Analytics預計,全球聯網的IoT設備數量將增長到123億個活躍端點,并在全球范圍內運營。

物聯網安全一直是消費者和制造商關注的問題,但未來汽車物聯網、5G和智能家居的趨勢將需要更強大的安全措施。

物聯網不再是一個流行詞,而是被視為邁向萬物互聯基礎設施的重要一步。

物聯網集成可以改善許多日常任務,因此,該技術已進入全球幾乎每個行業?;ミB電子設備網絡屬于物聯網的范疇。這些設備不僅增加了便利性,而且還改進了對多個自動化過程的控制。

2021年,市場研究機構IoTAnalytics預計,全球聯網的IoT設備數量將增長到123億個活躍端點,并在全球范圍內運營。這個數字在未來肯定會增加。Siri和Alexa等虛擬助手幫助彌合了人類用戶和互聯設備網絡之間的鴻溝。如果物聯網產業持續向好,未來連接智慧城市將不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然而,物聯網設備的安全性仍然是一個有待克服的挑戰。

物聯網安全的5個預測

隨著設備不斷連接到互聯網,它們很容易受到網絡攻擊和惡意軟件的攻擊。安全改進在未來將變得越來越重要。更重要的是,客戶愿意為額外的安全措施支付一些額外的費用。

以下是物聯網行業和安全服務市場的一些主要預測,它們將在未來出現。

1.汽車物聯網將推進

雖然許多企業已大量投資于智能家居的消費物聯網設備,但未來取決于汽車物聯網。自動駕駛汽車的進步為汽車物聯網行業創造了一些有利可圖的機會。關于汽車物聯網的安全問題仍將是該行業最重要的方面,因為用戶將他們的生命托付給他們的汽車。該技術中的任何攻擊或惡意軟件都可能導致生命損失。

2.物聯網技術仍將緩慢采用

市場參與者已經對物聯網技術進行了投資,但客戶對不斷變化的物聯網市場和采用的反應仍然緩慢。盡管物聯網設備的使用顯著增加,但社區還沒有準備好使用聲控設備這個高度互聯的世界。企業必須對反應緩慢的市場保持耐心,并為投資的負面影響做好準備。

3.5G基礎設施將增長

5G基礎設施的出現有望推動物聯網行業的發展。然而,5G可能會給物聯網行業帶來一些挑戰。5G基礎設施將在促進物聯網連接設備的普及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然而,5G網絡的特定安全問題尚待處理,例如隨著物聯網設備的連接性傳播,攻擊面會增加。

4.消費物聯網將實施硬件防火墻

初創公司和主要市場參與者已經開發出比傳統替代品更快、更實惠的物聯網設備。隨著消費者越來越意識到物聯網設備的隱私和安全,保護措施必須得到改善。為了這些設備的安全,物聯網可能會使用硬件防火墻來確保安全,防止黑客、病毒和網絡釣魚詐騙。

5.智能家居的網絡安全將增加

在過去的幾年中,智能家居的普及率急劇上升。家庭物聯網網絡將需要更高水平的物聯網安全措施,這為安全市場的多元化提供了新的機會。更多的公司將為智能家居網絡提供安全服務。目前,創建物聯網設備和提供物聯網服務的專家使用安全服務。

文章鏈接:儀表網

導讀:2021年,市場研究機 IoT Analytics預計,全球聯網的IoT設備數量將增長到123億個活躍端 …